教师节周的最后一天,和公卫大组的老板和师兄师姐们一起聚餐,不得不感慨组里的氛围是真的很好,相比之下,在临床往往要先用气场压住对面才能好好说话。领导讲话固然少不了,但老师们几句酒后闲叙却有者指点迷津的功效,所以只想再多听两句。

在刚接触到组里前,就久闻组里大老板的大名。虽然以前也知道能做到中山和北医的学院院长和书记的位置的,都是六边形战士,更是时间和精力管理大师,不过一直对如何保持这种状态感到费解。最近感到自己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,九月份的时间对于班长+北自然结题+博士中期+论文大修+需要快速发表的idea这几个事加在一起来说,还是太捉急了。虽然距离进组已经过去一年,但是最近刚意识到之前都是小打小闹,现在这关才真的是适应过程的最重要一步。

饭局进行到一半,大老板突然一番话,让我感同身受。话的大意是,大环境下普遍越来越内卷,大家越来越忙,导致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细节上,想着如何把每一件事都做完美;这样固然是难免的,但是大家的注意力其实更应该聚焦在一些宏观的发展上,这样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。

当时自己已经当着全组发过言、敬过几次酒了,正是饭后有点倦意的时候,听完这番话后反应了两秒,幡然意识到这不正对应自己现在的状态吗?过去一年中,自己认为对现在节奏适应的比较好,对于大部分复杂的场合、很多问题都能处理地比较自如,但是时至今日却仍然回产生被各种问题缠住的感觉,并不是处理不好,而是自己把生活中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些细节问题上面了。懂得把视野抽离开来,放眼在更宏观、更长远的问题上,才是真正完成了适应过程。虽然在多线程管理上自己已经走得比周围人远了一些,但这一小段路领导们不知已经走过多少遍了,简单一句话的确有点醒梦中人的功力。

时常回忆起自己来时的路,真的是受到了不少命运的眷顾。不可否认的是,在北京上学的一个好处是容错机会比较大,使得自己在高中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走向,也使自己增加了来到北大的机会。在本科的前几年中也是如此。但自从进入临床之后,管理病人就使得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,相信处理好细节就能够把事情做得完美,但也因此舍弃了之前的一些思维特质。

人在一年中,总是要有几个月在思考、布局,在几个月在埋头实现。现在的生活的种种细节问题可能的确会让自己焦头烂额,但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,思考自己真正需要持之以恒为之付出的目标究竟是什么。这样,在夜里走路也会更加欢快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