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好博士生活远比什么都重要

北医八年制也姑且算是博士,这样来说目前已经读博一年了。与专硕还是专博都有显著不同,八年制的生活节奏倾向于是更加紧凑的。这其中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?

对于一般的八年制来说(3%~97%百分位),更紧凑的生活节奏并不意味着更高的回报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生活中的忙碌主要来源是顺利毕业,而不是为了更好的文章才选择对自己更狠。换句话说,我们也知道忙下去也得不到什么显著更优的文章。

恰恰相反,我们的处境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危机:我们不但很难在毕业前发表高分文章,而且更大的可能是无法顺利完成毕业要求的课题内容。在过去的一年期间,我也逐渐产生了深刻的体会,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为什么?

尽管八年制天然地缺少科研时间,但八年制内部的课题完成程度差异亦十分巨大。抛开课题设计的问题,单从工作量上来说,这种组内差异一定是显著的。光凭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实验室软硬件条件,其实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差异,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课题组里的八年制进度也可能是迥异的。

到了八九月份之交的这段时间,对于几乎所有19级来说都是很忙的,对我来说更是如此。除开执业医考试和中期汇报,我还要顾及班里综测的各个环节。当然,一定不能落下双学位的课题进度。在过去的一个月内,我稍微体会到了一点”depression"是什么样子的,但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后,我选择在执业医考试前放过自己几天,以免真的进展为病理状态。单纯的玩玩游戏对我来说就已经十分管用。在回顾之前的状态变化时,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欠缺一些“恢复力”——当然,我并不知道是否真的有这个概念,但我相信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能很好地传达我的理解。

如果要总结读博最大的困难,一定不会是“实验太难了,我不会做”。在大学之前,几乎所有的评价标准都基于学习天赋,或者说智商。但博士课题跟这个的确是关系不大。而读博最大的困难往往来源于博士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太tm多了——当然这也因人而异。对于八年制,适应这种挫折更加不易,因为缺少了硕士阶段的过渡。而且,工作节奏越紧凑,意味着要处理的事情也就越多,遇到的挫折也就等比例增加,心态就越差,动力也就越不足,完美地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循环。八年制就在这个负反馈的圆圈的两极反馈折腾自己。这便是读博过程中科研进度落后、生活习惯不佳的最主要原因。因此,放开各种实验的细节在一边吧,过好博士生活比什么都重要。

课题各部分从0到1的突破是关键

总的来说,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周期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,但可能每一天你都要扣很多细节才能更好的推进实验。这样就陷入了钻牛角尖的陷阱中。正如上面所说的,重复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只会让你的心态更差,但收益非常之少,长此以往一定会失去对科研的热情,当然可能本来也没多少。

从0到1的突破,指的是推进课题到下一个新的章节。例如,快速地进入到一个新的实验A中。要记住,严谨是科研迈向高质量的必要条件,但新鲜的结果才是刺激科研一步步迈进的关键神经递质。

更重要的是,在展现你的工作量时,评委只会看到你做的实验类型多少、研究水是否全面,这需要的不是你反复死扣一个环节,而是勇于迈进到对你来说全新的(仅限于此时,过两天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都是家常便饭)工作中。由此可见课题各部分从1到1的突破才是激励自己、有利于毕业的关键。

理解了上面两点所说的之后,一个合格的八年制日程表和进度规划想必已经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了。而且将会是与现在的安排完全相反的。你可能需要加入更多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社交,使自己的博士生活更加有”恢复力“;你可能花更多时间广泛阅读文献和请教,从而快速拓宽自己的下一步计划,而不需太为此时此刻的挫折感到忧心。当然,在步子迈得太快时,一定要提醒自己多加反思,毕竟这可能是为数不多需要用到自己智商的地方。

晚安。